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我的铁粉,这样您每天都能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文章的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往事等内容。
1949年的某一天,一位老人来到湖南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焦急地想要找到他的儿子许德华。当时担任委员会主任的萧劲光看到这位老人如此思念儿子,不禁想起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情,内心受到很大触动,于是答应帮忙寻找许德华。
老人拿出一张报纸,指着其中一张照片时,萧劲光才意识到,原来老人的儿子就是许光达。
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市东乡萝卜冲一个贫苦的家庭,排行第五,小名叫五伢子。1921年,年仅13岁的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并迅速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正如古话所说,“忠孝不能两全”,许光达一心投身革命,渐渐把家人放在了心中第二位。自从投身革命后,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不便,许光达一直没能回家探望过亲人,直到20年后,他才终于有机会和家人取得联系。
展开剩余84%1950年,随着全国即将解放,许光达的父亲找到组织,萧劲光为他提供了帮助,终于让许光达有机会和家人取得联系。许光达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回家乡看看,立即向组织报备,并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年,中央军委批准许光达从北京搭乘南下列车回乡探亲,20年未见的家人和故乡,让许光达无比激动。可当他抵达东山镇渡口时,那份喜悦立刻消失了。只见渡口附近人头攒动,乡长带领干部和群众以及亲属们齐齐迎接他,手里还举着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许大将军荣归”。许光达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知道,没有乡亲们的帮助和抚养,他也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面对乡亲们的热情,许光达感动不已,他对乡亲们说道:“快把横幅撤下来。”
乡亲们一时不解,许光达耐心地解释道:“我是你们看着长大的,成为官员也不过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他说得没有一点架子,乡亲们也都理解了,于是纷纷同意撤下横幅。
回到家中,许光达一见到双亲,便扑通跪下,痛哭失声,恳切地说自己多年来未能孝顺父母。二老看到儿子如此伤心,眼泪止不住地流,连忙将他扶起,三人紧紧相拥,泪水湿透了彼此的衣襟。
在家里,许光达先慰问了亲朋好友,嫂子为他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蒸火培鱼,这正是许光达小时候最喜欢吃的菜。饭桌上,他忍不住想起了儿时的玩伴王二伢子,那个曾一起玩“占江山”游戏的朋友。
“王二哥就在咱们隔壁呢!”家人说道,“他有点事,今天没来。”
许光达放下碗筷,决定去看看这位童年伙伴。王二哥正在院子里干活,听到有人喊他,放下工具赶紧迎了过来。“五哥?是你吗?”他惊讶地问道。
许光达笑着说:“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玩的‘占江山’吗?”
王二哥笑了:“怎么能不记得呢?咱俩小时候玩得可高兴。都四十岁的人了,居然还记得这事儿。”
这时,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天真地问:“爸爸,什么是‘占江山’呀?”许光达一边笑着回答,一边和王二哥示范起了“占江山”游戏。
故乡的一切都让许光达感到无比熟悉,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刻,他依依不舍地向亲人告别。
回到北京后,许光达接到了从家乡寄来的几封电报,大部分内容是请求他帮助落实工作。对于这些请求,许光达毫不犹豫地回信拒绝了。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许光达决定在家乡召开一次会议,向乡亲们坦白心声:“我作为共产党的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做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不是为了私事。”
他的这番话引起了一些乡亲的不满,许多人批评他说他忘本了。对此,许光达表示,他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乡亲为孩子提供教育支持,但绝不会涉及工作安排。许光达这样做,无疑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虽然有人觉得他有些冷酷,但也有更多人理解并支持他。
1956年,许光达接到家乡传来的噩耗——父亲去世了。这个消息让许光达的妻子邹静华悲痛欲绝,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许光达虽然没有立即流泪,但他那微红的眼睛和不停踱步的声音,已经显示出他内心的悲伤。
许光达的桌上,放着一封来自家乡的电报,电报中哥哥们请求他立刻回乡主持父亲的葬礼,并希望他带回白布用于孝服的制作。很明显,他们希望借许光达的名气,为父亲举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邹静华提出:“咱们现在要移风易俗,尽量从简办丧事,这可得慎重考虑。”
许光达沉思了片刻,也认为哥哥们的要求不妥。他叹了口气说:“这不仅仅是中央的号召问题。要是我回去,一定会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注,必定会有人跟随,这样的场面实在不适合。”
邹静华很为难,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看,许光达确实不该回去,但如果不回去,乡亲们和哥哥们也许会误解他为不孝子。
许光达无奈地叹了口气:“骂就骂吧。”
邹静华无奈地提出:“那我替你回去吧,协助哥哥们办理丧事。”然而,许光达坚决不同意。他考虑到妻子身体虚弱,无法承受过度的劳累和伤心,因此他决定亲自解决问题。
他给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我不能回去,你也不能;至于这件事,就派一位熟悉湖南风俗的干部去办,按照我说的做。”
他再次叮嘱干事:“不能搞迷信活动,尽量简办丧事,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很重要,带500元。”
干事按许光达的指示到了家乡,然而大哥依旧表示强烈不满,扬言若许光达不回来,父亲的遗体就不出殡。干事在处理过程中发现,大哥请了和尚和一群鼓手,计划举办盛大的丧事。
干事将情况如实汇报给许光达,许光达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旧风俗妥协。他再次叮嘱干事:“继续坚持我说的办法,按规定办。”
尽管乡亲们有些反感,最终丧事还是按从简的方式进行了。
许光达作为孝子,却也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不仅要为父母尽孝,更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在亲人眼中他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儿子,但在人民心中,他永远是一个正直、廉洁的好官。
由于平台规定,只有与我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点击关注成为铁粉,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文章推送。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配资-炒股如何配资-实盘交易杠杆-如何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