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已经于1976年与世长辞。如今,当我们回忆这位伟人的光辉事迹时,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来感受他的风采。而在众多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中,古月无疑是一个极为独特且令人难忘的存在。
他不仅外貌极为神似毛主席,在表演上也能精准传达出毛主席的神韵与气质。凭借着严谨的专业态度,古月为观众呈现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毛主席经典形象,令人敬仰不已。
然而,命运无情,2005年7月,古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临终之际,他全身发紫,呼吸极为困难。当医生走近时,他虚弱地吐出一句:“我不行了……”
为什么古月会在生命最后时刻如此说道?他的生命历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坎坷与磨难?
古月1939年出生于湖北,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值国军与日军在这片土地上激烈争夺。每天,日本飞机在天空盘旋,时而投下炸弹,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年幼的古月也不例外。
在流离失所的漫长旅途中,古月的父母都不幸因战乱遇难,孤苦无依的他辗转南下,最终被送入桂林的一家孤儿院。
1949年,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时,桂林仍处于国民党控制之下,古月所在的孤儿院也面临着被解散的命运。就在这时,广西迎来了人民解放军的解放。
展开剩余88%解放军进城后,对百姓一片温情,没有一丝骚扰。有人告诉小古月:“这就是毛主席的队伍。”听罢,古月转身对孤儿院的小伙伴们坚定地说:“我也要加入毛主席的队伍!”
不久,当地解放军开始招募文工团演员,年仅10岁的古月也报名参加。由于年纪太小,部队起初不肯接收他。古月不断地哀求:“我是孤儿,求求你们留下我……”
最终,文工团的领队被他的真情打动,带着他踏上了部队生活。从此,部队成了古月的新家。
随着部队向大西南挺进,古月最终定居在云南昆明,之后三十余年,他一直生活并工作在那里。
1970年代,一幅名为《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在全国广为流传。一次,古月乘火车出差,坐下后发现对面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一直盯着他看。
这奇怪的举动引起古月好奇,他便问:“你为什么一直盯着我看?”那人没有多言,只拿出那幅《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说:“我觉得你挺像画中的他。”而画中的正是毛主席。
周围乘客纷纷围观,仔细端详古月与油画,异口同声地称赞:“真像,太像了!”
这是古月第一次被人说长得像毛主席,但当时他并未多想。直到后来,叶帅亲自点名,古月才正式成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
毛主席去世后,人民群众深切缅怀这位伟人的形象,殷切期待荧幕上能够重现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光辉伟岸的风采和丰功伟绩。
为响应人民的期望,1978年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分别下发通知,在全国及全军范围内挑选合适的特型演员,以塑造革命领袖的形象。
当时,昆明军区关于古月酷似毛主席的消息已经传开。军区接到通知后,立即将他的照片上报。
与此同时,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胡可也得知此事。趁赴昆明军区检查之机,他专门拜访了古月,并开门见山地说:“我看小胡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外形也极其相似毛主席。如果能把这个形象塑造成功,对你个人的前途和党的事业都是极大利好。”
面对总政文化部副部长的亲自邀请,古月既激动又感受到沉重的压力。扮演伟大领袖绝非小事,若表现不佳,难免羞愧难当。
但他无法抗拒首长的命令,最终乖乖接受了试妆。那时安排的妆容是话剧《西安事变》中毛主席的造型。化妆完成后,众人惊呼:“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
古月随后拍摄了一组定妆照,交由胡可带回北京。不久,北京又下令将定妆照底片送来核实,防止照片被修饰。胡可一再保证是原始影像,但领导为稳妥起见,坚持要看底片。
底片送达后,领导们纷纷惊叹:“竟然真有如此神似毛主席的人!”尽管文化部领导认可,但决定特型演员人选并非他们的权限,且其他军区也陆续送来照片,最终由叶帅做出终极裁定。
1979年秋,叶帅办公桌上摆着二十多张来自全国各军区争夺饰演毛主席文工团演员的照片。叶帅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一张张比较,难以抉择。
最终,他目光锁定古月,招呼耿飚到身边:“耿飚同志,给我介绍介绍这个人的情况。”
作为军委秘书长,耿飚对选拔毛主席特型演员极为重视,对古月也有所了解,便说道:“此人是昆明军区一名文化干部,是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胡可同志发现的。您看,他是不是很像毛主席?”
“像!非常像!”叶帅赞许地点头。随后,他用红笔在古月照片背面画了一个圈,标志着亲自选中了古月,成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
1980年1月,古月正式加入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特型演员团队成员,正式开启了扮演毛主席的演艺生涯。
起初,古月对新环境不太适应,心理压力极大。他并非专业演员,对表演几乎一无所知。如今半路出家,肩负重任饰演伟大领袖,担心表现不佳辜负毛主席。
然而,现实不允许他多想。很快,《西安事变》的导演成荫带着剧本找到他。成荫端详眼前这位酷似毛主席的演员,没说几句话便递上剧本。古月心中忐忑,转眼到了拍摄当天。
令人惊喜的是,古月初次录像表现极为顺利,众人纷纷露出惊讶喜悦的神情。古月倍感鼓舞,从此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毛主席形象的塑造,所有忐忑烟消云散。
《西安事变》的成功一举奠定了古月在影视界的地位,接连获得诸多片约。《四渡赤水》、《彭大将军》、《开国大典》等经典影片中,都有古月精彩的毛主席形象演绎。
事实上,古月能够持续出演毛主席形象,与他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密不可分。每天回家后,他都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毛主席的特定动作。
毛主席讲话时,习惯一手叉腰,一手挥动;激动时,手势更高,这些动作古月每日重复练习,已成肌肉记忆。
古月深知,毛主席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其卓越的决策和精准判断,更在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
为深入呈现这一点,古月细读大量有关毛主席的著作,拜访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逐渐加深对毛主席的理解,从而真正走进了毛主席的角色内心。
古月一边认真研究毛主席,一边投入紧张的拍摄工作,长期的高强度付出也损耗了他的健康。
剧本中,毛主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型差异显著。例如拍摄《四渡赤水》时,古月体重达160斤,而戏中毛主席最重不过140斤。为了精准还原角色,古月必须减重。
他努力减掉23斤才完成拍摄。紧接着拍摄《父亲》,饰演五十年代的毛主席时,又需增重至170斤。
如此反复的增减体重,对古月身体造成了极大负担。最终,2005年他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
他心知肚明,这次很难挺过去了。生命垂危,全身发紫,呼吸困难。医生走来时,他虚弱地说:“我不行了,我真的不行了。”
不久后,古月与世长辞,享年66岁。
古月一生只演绎了毛主席一个形象,却以惟妙惟肖的表演,向广大人民献上了鲜活的毛主席形象,使毛主席的光辉事迹永远流传。
在人民心中,古月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崇高称号。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配资-炒股如何配资-实盘交易杠杆-如何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