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繁,军舰飞机都出动了,说话也很强硬。但现在情况变了,他们嘴上还硬,但不敢真动手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胆子小了,而是因为对手不一样了。
中国通过划界、巡航和展示舰队实力,一系列行动都已落实。三艘航空母舰的出现,让日本海上自卫队连靠近都不敢。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生意还得继续做,所以日本也不能太嚣张。
钓鱼岛这块小石头,日本折腾了十年,发现既不能搬走,也无法吞下。还没等真正动手,日本自己就先撤了。
叫阵是叫阵,真要动手,它可不敢了
在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通过一项土地购买协议,声称将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纳入其领土。这看起来像是一次普通的交易,但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
那时,日本的外务大臣玄叶光一郎亲自宣布:购买钓鱼岛的行动已经完成,正式将其“接收”。
那天晚上,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的17个领海基点,并正式宣布了钓鱼岛12海里的领海范围。
9月14日早上,中国海监的六艘船不到两天就进入了钓鱼岛的领海进行巡逻。这是自钓鱼岛主权争议开始以来,中国首次大规模地在12海里范围内执行任务。
在“购岛”事件中,关键的转折点不是那份合同,而是中国同时打出的三记重拳:法律手段、执法行动和舆论攻势。
一开始,外交部迅速发表声明,强调钓鱼岛和其周边的小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支持。紧接着,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向联合国秘书处递交了钓鱼岛海域的地图和正式坐标,完成了国际公告的整个流程。
法律安排就绪后,执法团队马上进入行动。中国的海监船开始按照预定路线巡逻,雷达监测也同时启动,海洋部门还为钓鱼岛周边提供了天气预报服务,正式将钓鱼岛纳入日常管理范围。
在同一时期,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渔船自发前往钓鱼岛海域进行捕捞作业。这些渔船并不是孤军奋战,它们背后有海监船保驾护航,卫星定位系统协同作业,还有气象系统的安全保障。
日本说得多,做得少。从2012年底起,日本海上保安部门虽然派了一些船只接近钓鱼岛附近海域,但都避免进入12海里范围之内,行动上显得相当谨慎。
自2012年以来,中国巡航船在钓鱼岛附近的巡逻天数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3天增长到2014年的70多天,显示了持续且频繁的执法活动。
中国已经准备好所有法律手段来处理钓鱼岛的问题,并且频繁采取行动。日本明白,如果再有所动作,面临的将不再是简单的外交讨论,而是真正的冲突。
日本以为在国际舆论上能占上风,没想到触动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这一回合,日本只能退步了。
有了三艘航空母舰在那里,日本恐怕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2024年,中国海军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式进入了“三航母时代”。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已经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具备了远洋作战的能力。
福建舰使用了电磁弹射技术,这标志着我国国产航母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中国海军有23.5万人,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五倍多。在战舰数量、船的大小、信息化水平和远海作战能力等方面,中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一位副教授说,中国在海上力量方面已经全面超越了日本,日本要想与之保持同等的海上实力,现在看来几乎不可能了。
自从2016年起,中国的海军多次带领航母编队穿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区域进行远海训练。
2022年,山东舰在钓鱼岛东南方向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兵实弹演习,整个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尽管日方派出侦察舰尾随,但它们全程不敢靠近主战区域。
到了2023年,中国的航母队伍分成南北两路行动。福建舰在西太平洋区域持续进行训练,而辽宁舰则在东海区域常规巡逻。如果出现任何冲突,中国海军有实力应对日本海上自卫队,并能远距离投送力量。
看看日本的情况,他们的海上自卫队人手不够,舰船大多用于反潜巡逻,缺少能在远洋执行重要任务的主力舰队。最近三年,日本虽然增加了一些舰船,但主要是替换旧船,整体实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钓鱼岛附近海域和空域的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并非由于某个国家的态度有所改变,而是因为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中国海军不仅规模庞大、部署迅速,而且目标明确、计划周全。现在,钓鱼岛不再是一个边远的战场,而是成为航母编队的日常训练区域。
这个情况让日本海上自卫队很为难:硬碰赢不了,软退还能保住点面子。
航母停在那里,谁敢去碰谁就麻烦。
中国不埋单,日本可能真会断供
钓鱼岛局势平静,主要是因为海军的震慑作用和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
2024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总额达到了1.58万亿日元,占其总出口的22.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9%。中国已经连续13个月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包括汽车、半导体、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等多个重要行业。
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083亿美元,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1632亿美元,中国向日本出口1451亿美元。汽车制造商、电子设备供应商和钢铁企业都对中国市场依赖得很深。
2022年,日本三菱电机的高层在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说,如果中国市场的门关上了,他们的全球收入可能会减少超过四分之一。而像丰田、本田、日产这样的主要汽车制造商,几乎有一半的销量都靠中国大陆市场。
经济圈里人都明白:在和中国的生意场上,失去一点面子是小事,真正危险的是断了财路。
这不仅仅是出口的问题。中国还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的投资目的地。中国的资金流入了日本的房地产、科技和消费等多个领域,在疫情后期更是成为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日本的官员在谈论钓鱼岛问题时,常常是“说得多做得少”。他们既要表现得强硬以安抚右翼势力,又要保持克制以维护经济关系。
一旦中方决定在经济上采取行动,比如压缩进口、延缓审批或重新审查投资项目等“组合手段”,日本国内经济可能会遭受严重冲击,超出其承受范围。
日本心里有数,并不是没考虑过。关于钓鱼岛的争议再次出现,日本短期内无法在海上占据优势,长期来看也难以支撑其市场。
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日本的日子会很难过。这一点,日本心里很清楚。
中国依然是日本出口商品的第一大目的地。——来自新华社2021年8月18日的报道。
中国大陆现在是日本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2025年4月,中国外交部就中日关系发表了相关声明。
日本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中国经济网。2024年2月28日。
中国海军即将进入三艘航母的时代,实力大大增强。观察者网.2025-06-14.
中国海军的人数比日本海上自卫队多五倍。环球时报,2014年7月28日。
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航行展示了和平的足迹。——摘自《环球时报》2025年6月17日的报道。
中国坚定地保护钓鱼岛的主权,坚决回击日本政府企图非法占有钓鱼岛的行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
卓信宝配资-炒股如何配资-实盘交易杠杆-如何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